【中国科学报】为跨国技术转移交流搭建平台
发布日期:2018-11-26 供稿:中国科学报 编辑:吴楠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为跨国技术转移交流搭建平台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11/341241.shtm?id=341241
11月14日—16日,2018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在京召开。大会不仅设置了英中科技创新大会、中加创新合作专场、中德创新技术合作大会、北京——硅谷创新资源对接大会等区域平行专场,还为不同产业设置了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领域专场,围绕技术转移要素整合、重点国家地区合作、高精尖产业发展等主题展开探讨。
“开放创新,共赢未来”,以此为主题的中国(北京)技术转移大会,发挥了北京作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的作用,推动了国内创新主体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强化了北京作为全国技术转移枢纽的地位。
高校扮演重要角色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宏兵在大会上指出,自2013年以来中国创新能力和表现的全球排名持续攀升,从35位升至2017年的第17位,是唯一进入全球创新先进集团的中等收入国家。
“高校一定是创新发展中的关键一环。”来自英国的肖恩·菲尔汀不仅在高校专门从事知识转化、技术转移工作,同时担任英国一个大学与产业界合作经理人联盟Praxis Auril的主席。“单是去年,英国就有10亿元英镑投入到高校的研发和企业孵化。”
今年6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成立了北京高校技术转移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包括北大、清华等40所高校。星空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星空(中国)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陈柏强同时担任了该联盟的秘书长,扮演着与菲尔汀类似的角色。“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的总体水平和实际贡献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总体来说,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欧美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中国高校承担了大量技术研发任务,而国外高校从事基础研究的比重更大。”陈柏强引用教育部统计的权威数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像清华、北理工这样的工科重点高校,每年科研经费约三成来源于企业,这些科研投入所产生的成果很自然地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实现了转化。”
陈柏强也坦陈,在国内高校做技术转移工作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难度要大很多。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高校在技术披露、知识产权布局等方面,尚未形成健全的管理体系,导致线索太多,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而与此同时,国外高校已经形成整套模式。“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下一步努力方向。”
本届大会上,牛津大学、谢菲尔德大学、阿斯顿大学、爱丁堡大学、布里斯托大学等英国知名高校也派代表出席,与参会人员就科学创新技术信息交流碰撞。
呼吁注重技术转移关键因素
以色列创新企业Trendlines集团主席托德·多灵格在“医药健康专场”介绍了家用透析设备、无限心脏起搏器、脊柱侧弯矫正器等慢病康复管理项目。
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多灵格透露,在Trendlines的孵化器中,每年都会审批约600个项目,其中只有8~10个会被投资和孵化。
多灵格希望项目持有者了解他们的选择标准:首先看市场,市场需求如何、有怎样的障碍、是否会有潜在买家、竞争对手情况;其次看人,创业者不仅要有创新能力,更应具有团队合作力;最后才是看技术。他认为只要把“市场”和“人”把控好,技术是可以调整的。
英国Trust Tech集团联合创始人妮莎·凯里从另一个视角表达了对“人”这个因素的格外关注:“技术转移是非常专业、有挑战性的领域,必然需要专业人才,他们应当有耐心,需要对市场分析、商业谈判等一系列的程序性工作了然于胸。这其中真正实现技术转让只是整个链条上的最后一个环节,而所有的一切都开始于彼此的信任,这就是为什么‘人’如此重要。”
她和菲尔汀不约而同地指了指自己领子上的徽标,那是一枚国际注册技术转移经理人(RTTP)标志,目前全世界只有500人通过了这项认证。凯里此次也带来了一项培训计划,正是以RTTP为培养目标。
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迄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七届,有效发挥了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作用。“在中国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一盛会必将越办越好,以北京为重要代表的中国创新将再次惊艳世界。”陈宏兵表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