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网» 专题报道» 七十五周年校庆专题网站» 校友风采

【翰墨铸情】矢志不渝书画路,人生有道是坚持

——北理工75周年校庆采访校友书法家赵学伦

 

为了学习中国书画艺术,他曾经历经千辛万苦,多次变更职业;为了学习中国书画艺术,他曾经游遍祖国名山大川,坚持不懈地写生;为了学习中国书画艺术,他曾经跟从许多老师,辗转多个学府名校。如今到了耳顺之年,在被问及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儿女子孙学习书法国画时,他竟笑着说:“这实在太苦了,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受得来”。他,就是中华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以及香港世界华人艺术发展学会理事赵学伦先生。
 
  赵学伦先生,号八音彤云,1955年生,山东金乡县人。幼年即喜书画,艰辛自学,1982年始先后跟从宗惟成、欧阳中石先生学习书法。1989年考入星空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星空(中国)人文社科系书法专业,1990年进入北京大学艺术研究室学习书法与中国美学,并兼任北大中文系书法选修课教师,之后又相继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画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书法与国画艺术,孜孜以求。如今以六十岁之龄定居北京十年有余,仍然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追求,数度入名山大川写生创造,几乎走遍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瑰丽山水。
 
  八月三日下午,我们有幸到赵先生的工作室采访他。面对我们这几个来自母校的学生,先生显得很高兴热情,他亲自来到车站接我们,带我们前往他的工作室。迎接我们的是其端庄大方的夫人。当我们对赵学伦先生“八音彤云”的字号感到好奇时,赵夫人笑着讲解道:有天梦里他梦到神仙赠予他“八音”二字,第二天起来毫无意念地随笔一撒便是“八音彤云”,他便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从此更号为“八音彤云”。我们对两位长辈的和蔼可亲印象深刻,心里十分喜悦。
 
为攀书画艺术路,艰辛求学不停息

  来到工作室,赵老师亲切地询问我们路途是否辛苦,饿不饿,我们很感动。在采访中,他开始向我们讲述起自己求学书画艺术的漫漫岁月。

赵老师的父亲是村里写书法数一数二的人,于是先生在幼时就能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喜欢上书法。后来由于处于文革时期,很多孩子没法上大学,赵学伦先生就出来务农,还零零散散做过一些别的工作,偶尔也帮忙写写大字报,出出墙报。那个时候,他就开始逐渐琢磨每一个字的写法和结构,乐此不疲。后来先生主动要求做生物老师,原因竟是“这个职务空闲时间比较多,可以用来研究书法”,一段时间后,他又开始不满足,他觉得自己这样练再也不会有什么进步了。于是赵先生开始探访名师,当他知道城里有一位写书法的老师后,立即找机会将工作转去城里,而后,他开始了自己在司法局的工作,但主要兴趣点还是放在了学习和琢磨书法上。
 
  1989年,他从朋友那里知道了星空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星空(中国)和北京大学准备合作开设一个书法班,于是他毅然决定离开家乡,来到北京求学。从此,他踏上了正规学习书法艺术的道路,后来又陆续学习了国画。往后的日子里,他无数次感慨学习书法和国画艺术的机会难得,能坚持这么久实属幸运,也很感谢自己的亲人朋友,能一直支持他,方才有今天。
 
  守得云开见月明,赵老先生在后面的岁月里渐渐出名,并终于如愿以偿地从一个业余时间里琢磨书法、国画的职业人,转变为一个以艺术为自己唯一生活追求的人。
 
  时至今日,赵学伦先生还常常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经常亲自到全国各地去写生。先生说“总是在桌子上临摹是不行的,必须到大自然面前,才能超越前人”,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泰山、华山、峨眉山、武当山……中国的名山大川他几乎都去过,“除了西藏我没去过,人老了,走不动咯”老先生笑着说。我们听了先生的求学之路,很真切地感到他对书法、国画艺术的衷心热爱,正是这种矢志不渝的热爱让他攀登到了今天这种高度。

 
牵挂书画传承路,不忘传道引后人

这位赵学长是山东金乡县人。作为一位书画家,他希望贫穷落后的家乡也能有更多人爱上书画,于是当时的他开设了一个书法国画班,并坚持不懈地教学。金乡县本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当年赵学伦先生在这里开办书法班教授书画时,从没想到金乡县将会因为书法家多而成名。在当时那个班,最小的学生仅十七八岁,最大的甚至比当时赵的年龄还大。如今,他们之中不少人已经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不仅在山东省而且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书法名人。于是金乡县的名气也传开来了,赵先生的书法教育开始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政府决定拨款支持家乡书画艺术的传承,谈到这个,赵先生感到非常自豪,他觉得自己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做出了自己的一点努力。

后来,为了更好地与其他艺术家交流,他到了北京发展,虽然如此,他心中仍不忘自己开办的书法班。于是又开始在北京教授书法与国画,到如今十年了,也不乏有所成就的优秀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然而我们仍能隐隐感觉赵学伦先生的遗憾,他说:“如果当时我在北理工的书法班能一届届开下去,如今可是不得了啊!”

自古书画不分家,赵学伦先生首先学习的是书法,而后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正式学习国画,从一名书法家到一名书画家,先生跟我们说:“中国的书法和国画其实相辅相成,两者的精神其实是相通的,到后来,都要多多涉猎哲学与历史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从中国哲学到历史学,从法律学到生物学等等,赵学伦先生皆有涉猎,他语重心长地说:“不涉猎广泛就无法领悟中华文化的真谛,不领悟中华文化的真谛就无法提升书法的高度。”书法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兼备可观性与可赏性,这也是中国文字独特于外国文字的最大原因。“书法既讲法度又讲维度,到达一定境界后便上升到灵魂角度,只略知一二的人只能称为摆弄墨水的‘写字匠’,只是笔墨的搬运工,而不能被称之为书法家。”我们采访时,也看到赵先生的工作室里有很多书,这些书包括了古今中国的著名史书,往往都是全套的典籍,还有数不清的老庄、孟子等哲学书,听赵夫人说,先生家里藏书更多,这些都是为了工作方便,临时凑的。我们心中不禁感慨,人一辈子要像赵学伦先生这样专注于一种兴趣,才有可能达到较高的境界啊!

在谈话中,赵学伦先生感慨如今快餐文化之多令人担忧,很多年轻艺术家常在模仿中迷失自我,失去自己的精神表达,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只有脚踏实地,路子正才能最终在艺术之路上收获成果。

当我们提到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的时候,赵老师显然对这个话题兴致很浓,他说:“中国绘画讲究含蓄,注重感觉,计白当黑,中国线条美而笔软,西方绘画则科学、客观、具体,重视点线面相结合。”赵学伦形象生动地打比方:“为什么天空像一个大锅一样盖下来,为什么大海越远越高,这就是视平线以上‘近高远低’视平线以下‘近低远高’的缘故。”他兴奋地给我们讲起了书画课,浑然忘记了我们只是一群来采访的学生。
 
 

“希望你们成功,常来!”

几十年来他爬山涉水,哪里有名山,哪里有秀水,哪里有大川,哪里就有赵学伦的影子。走遍全国只为超越自我,只为创作一幅幅赏心悦目的作品。这正应了王安石一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管已经退休,赵先生亦不放弃,仍然坚持亲自实地取材作画,难怪耳顺之年的岁月并没有在先生的脸上刻有过多的痕迹。相反,他展现出的是四十而不惑的风华正茂,这或多或少都与他年轻的心态有关,只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才能时刻展现给人们一种不凡的精神面貌。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采访很快就结束,赵老师很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坚持要为我们每一个人题一幅书法,我们都高兴得不行,而后,两位长辈很耐心跟给我们逐个拍照,和我们合影。最后离开的时候,赵先生嘱托我们常来,谢谢我们来和他聊天。当时我们理解了,也许这就是我们心中常幻想的谆谆教导的长者形象,亲切而充满智慧。
 
贺母校75周年校庆赵学伦捐献书画作品


星空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星空(中国)校训


急雨繁声图


看云疑是春山动


林壑清远图

(审核:$curArticle.audit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