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五年铸纯火利剑,潜心十载为一炮惊天

——访1959届校友、著名火炮武器系统专家苏哲子院士


  【编者按】沧桑砥砺七十五载,薪火传承谱新篇章。2015年学校迎来建校75周年校庆,党委宣传部、校友会办公室特开设【校友风采】栏目,深度宣传介绍我校活跃在各行各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校友;加强校友与母校之间以及校友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本期推出1959届校友、著名火炮武器系统专家苏哲子院士。

——党委宣传部、校友会办公室

  

  苏哲子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火炮武器系统专家,为国家装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军贸出口开辟了新天地。2015年初春,我们专程拜访了苏哲子院士,近距离领略了大家的风采。虽然已经年近八旬,但苏院士依旧精神矍铄。见到他,我们丝毫没有接近知名人物时的那种紧张感,有的只是像见到一位熟识老师的亲切感。

年少立志巧来理工,简朴生活身砺毅弘

  苏哲子院士是我校1954级本科生。在和苏院士渐渐深入的沟通中,我们逐渐了解到,苏院士当年来北京工业学院(现星空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星空(中国))上学还有很多故事。

  高中时苏院士是在陕西省西安市的一所高中,毕业前夕的三件事儿铺就了苏哲子院士的京工之路。第一件事是在高中毕业前夕,苏院士一次偶然看到了学校在建设礼堂,他见建筑工人根据平面上的蓝色图纸,就能盖出宏伟的立体建筑,感到很神奇。通过询问得知,那种图纸叫蓝图,看图纸的人叫做工程师。这是年轻的苏哲子第一次听到工程师这个称谓,他心里暗暗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工程师,设计建造出伟大的建筑。第二件事是当年国家选拨应届留学预备生到苏联,政治学习均已通过审查,但在体检时却未能通过,未能成行。第三件事,有一天高中校长找苏哲子谈话。当时,作为一名普通学生,苏哲子之前从未接触过学校校长,忐忑不安地去了之后,校长和气地问道:“北京有个国防大学,你想不想去?”苏哲子听完,有些兴趣,便问:“去了学什么?”校长说:“学习坦克设计,而且是高度保密的专业。”他听后,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对于高中时才在礼堂施工现场第一次看到了蓝底白线条的建筑施工图纸,并第一次听说了“蓝图”、“工程师”,只希望能够到西北工学院土木建筑系深造成为一名建筑师的苏哲子来说,这个消息更加鼓舞人心。他想:能够去首都上大学,这是多少学子向往的啊!假如我所设计制造的坦克能够在战场上保卫国家,那该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情!

  1954年,他考入了北京工业学院,成为了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当地第一个去北京上学的大学生。苏哲子与中国武器制造的缘分便由此开始。虽然大学不收学费,还有助学金,苏哲子的生活依然拮据。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五年寒暑假他都没有回过家,而是跑到学校工地上当小工挑土。每天收入1.96 元,一个假期下来,可以赚到40 元,再加上每月4 元的助学金,可以解决他一学年的花销。回忆往昔,苏哲子院士感慨良深,“艰苦的生活,能够锻炼人的意志,使人更早自立,意志也更加坚强。”

  那时,作为一所顶尖的军工院校,北京工业学院对外完全保密。在来学校之前,苏哲子对于学校是什么情况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留给他的第一印象极为深刻,“条件很是简朴,甚至还比不上高中的时候。高中都是一人一床,四人一间,但这里是三个上下铺六个床位。吃饭是8个人一桌一盆菜,主食随便吃。”同学们穿着很普通,多数来自农村,苏哲子还记得有的四川籍学生是穿着草鞋来的。

  当时五年的大学生活,前三年是基础课,后两年是专业课。苏哲子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学生。那时,班上还有调干生,所谓调干生就是有革命历史的同学。他们年龄比较大,学习基础差。作为班长,苏哲子为他们辅导功课,解难答疑。

  聊起记忆最深刻的老师,苏院士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丁华荣、魏宸官老师。“当时学校里讲专业课的都是苏联专家,但是他们讲完课就走,所以就由大几届的听过苏联专家讲课的毕业生担任助教,为我们带课。”据苏院士介绍,那时学校的足球队就已经是整个北京高校足球队里面最强的了,经常赢得冠军,他们也经常去看球赛。苏院士喜欢打篮球,学习之余,就在球场上好好打上一场球,一切烦恼就统统烟消云散了。


日日心血打造铁甲王,累累名利看作羽飘扬

  学坦克要先会驾驶坦克,驾驶坦克之前要先会开卡车、拖拉机。苏哲子到长春坦克五校学开坦克,这段经历对苏院士日后从事坦克设计帮助很大,让他对坦克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1958年,由于国内外环境急剧变化,国防发展迫切需要设计制造一大批新装备。在这种形势下,还没毕业的苏哲子院士便加入了自行迫击炮、轻型坦克的设计研发中。

  1959 年,苏哲子毕业后分配到了某军工厂研究所,投入到我国首次自行研制的第一代轻型坦克和一些部件的科研工作。他曾担任传动操纵设计组副组长、车体设计组组长、审核组副组长。做审核工作时,他负责图纸和技术条件的最后一道审查工作。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这种重型机械缺乏经验,研制更是难上加难。在初样机试验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变速箱齿轮断齿、履带板断裂、负重轮开焊脱胶、干衡肘断裂、扭力轴折断……。作为试验队的技术负责人,苏哲子跟随试验样机,详细记录试验数据,与主管设计人员共同研究改进方案,与工人一道安装调试。终于,在上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代轻型坦克,这标志着我国坦克工业由修理转到了制造的新时期。

  上世纪70 年代,轻型坦克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为了提高炮兵的机动作战能力,中央军委提出实现火炮自行化的目标,确定首先研制某型自行加榴炮。苏哲子被先后委任为武器设计组组长和总体设计组组长,承担了初样车阶段的总体设计工作。此时,苏哲子已是不惑之年,岁月磨砺,使他日臻成熟。他带领团队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第一台样车的底盘总装工作。初样车完成后,苏哲子担任试车队副队长,具体组织试车、射击等试验工作,先后完成了冬季试验、热区试验,作为炮位指挥完成了火炮射击摸底试验。各种恶劣的环境,不仅是对车的考验,更是对人的考验。他身先士卒,在车里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取得了大量试验数据和资料,为精样车的设计提供了极为可贵的资料。

  上世纪80 年代,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大口径自行火炮—— 某型自行加榴炮终于研制成功,而且研发了第一个动力传动前置的中型火炮通用底盘,在此底盘上发展变型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自行火炮和军用工程车辆。某型自行加榴炮荣获了兵器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列为国庆35 周年受阅的新式武器装备之一。

  由于在某型自行加榴炮研制过程中的出色表现,1980 年5 月,苏哲子被提升为研究所副所长,7 月被提升为研究所第一副所长(当时所长一位空缺),9 月被任命为工厂副总工程师,1984 年被任命为工厂总工程师兼科技委主任。

  根据中央军委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决策,我国的军事工业由生产型向技术储备型转变。军工企业的发展出路在哪里?苏哲子院士一直在思考。他认为,为适应这种转变,作为企业一方面要投入新武器的研制,另一方面要开发民用产品,解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身为总工,苏哲子负责全厂的技术工作,主抓新产品的开发研制,领导了我国第一代履带式某型自行火箭炮、履带式火箭扫雷车、履带式火箭扫雷系统、军用推土机等的研发。在其他企业还在徘徊观望的时候,苏哲子勇敢地涉足民用产品开发领域。他与厂领导一致选择了起点高、上马快的引进技术,走联合制造的路子,与国外公司合作生产160 马力机动平地机,与国内有关单位合作研制了50吨履带吊车和打桩机。为此,他再次扎进书海和资料堆。“不断学习,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和创新的源泉。”

  1987年至2000年,作为总设计师主持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由火力打击、侦察校射、指挥控制、维修保障、模拟训练五大分系统11种装备组成的集信息化、数字化、机械化、自动化、自行化于一体的155毫米履带式自行火炮武器系统;2000年至2005年,作为总设计师主持研制了由五大分系统8种装备组成的集信息化、数字化、机械化、自动化、自行化于一体的世界上第一个155毫米自走炮武器系统。以上两个武器系统均已成功进入国际军贸市场。目前苏院士作为总设计师在主持研制新一代外贸155武器系统。

京工作风终身受用,寄语青年字字情涌

  苏院士感慨,在北理工的日子里,学到的知识很重要,这是以后工作的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毕业之后工作能够迅速上手;但是北理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必须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尤其是从事军工科研行业,更要如此。

  踏实、勤奋、奉献是京工作风的核心,也是每一个军工科研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不管身在何方,不管取得多大成就,苏院士始终珍惜在北理工五年所学到的东西,包括那些课本之外的东西。

  听了苏院士的讲述,我们被苏院士为国防事业奉献自己青春与热血的精神深深打动;对苏院士非凡的智慧和传奇的经历充满了敬仰之情;被苏院士埋头钻研,不计名利的工作作风和人生态度所折服。

  最后,我们请苏院士给青年学子提出一些希望和建议,苏院士稍作思索,认真写下了对北理工青年学子的期望:  

  人生一定要有目标,目标确定之后,要为实现目标而艰苦奋斗。

  人生一定要有团队精神,要和同学同事和睦相处,才能取得成功。

  人生一定要不断学习,知识是无止境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梦想。

  人生一定要淡泊名利,不要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获得幸福。

  苏哲子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35 年生于陕西省咸阳县,1959 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星空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星空(中国)),先后参加领导和主持研制了多项重型武器装备,其中两个装备参加了国庆三十五、五十周年阅兵。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二等奖1 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二等奖1 项;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 项。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兵器工业首届科技带头人,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兵器工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一等奖,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链接:

  2011年,苏哲子院士做客央视《大家》栏目,讲述了我国PLZ-45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的研发历程。详见《苏哲子·火炮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