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
发布日期:2021-09-09 供稿:就业指导中心、党委宣传部 摄影:来源于本人
编辑:吴楠 审核:蔺伟、林骥佳 阅读次数:【编者按】近年来,学校围绕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完善贯通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和毕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积极做好培训动员、加大就业服务力度等,引导青年学生将自身发展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相结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北理工毕业生赴国家重点单位和基层就业的比例逐年提升。“赴基层、入主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一代代北理工青年的共同追求和价值选择。2021年,又一批毕业生挥别母校,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们人生选择背后的故事,为他们扎根祖国大地、书写青春华章喝彩!
陈世煜:梦的舞台,不惧偏远
“这里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国家重点领域单位,试验与科研并重,与你专业对口。但单位在陕西,要经常去内蒙古出差做试验,一去便是三个月到半年,条件相对艰苦,你好好考虑下。”毕业临近,在国家重点领域招聘会上,招聘人员劝陈世煜仔细权衡,他却几乎没有犹豫:“这就是我想要的工作,虽然地处偏远,却是一个可以贡献国家、施展抱负、展现青春的舞台。”北理工机电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2021届硕士毕业生陈世煜道出了内心的真实感受。
研究生一年级时,陈世煜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做助管。为毕业生服务的过程中,他时常遇到签约国家重点行业单位和扎根偏远地区的学长。“印象最深刻的是同学院的一位博士师兄,他科研成果斐然,令我们十分敬佩。他来中心交三方协议时,我注意到他签约的单位居然在贵州一座偏僻小城里。”“您是专业‘大牛’,对您来说北京的研究所都能去吧?”陈世煜有些诧异地问。他回答:“我家就在那里,回去为家乡作点贡献,我觉得挺好的。”没有豪言壮语,简简单单一句“挺好的”,是北理工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的炙热梦想和坚定信仰。
硕士二年级时,由于科研需要,陈世煜和导师周霖教授及几位同学在甘肃省某试验区度过了一段时光。试验区气候干燥,风沙很大,窗台一天要擦三遍;离市区很远,几乎没有娱乐设施,没有几家像样饭馆,看个电影都要转好几趟公交才能到。“这里也就羊肉好吃,但吃几天也快吃腻了。”当陈世煜和同学带着“小抱怨”调侃时,周教授教导大家:“年轻的时候不要贪图享受,要沉下心来做科研,做出点成就,这样才对得起国家的培养。”导师的话语声如钟磬,陈世煜至今铭记于心。
“安全第一,有什么事及时反映。这里风沙大,多喝点水。”每次进试验场,试验助理王师傅都会悉心提醒。他十七八岁中专毕业时就来到了试验场,二三十年过去,风沙让他的皮肤变得干燥、粗糙,长期接触化学用品使他的手上留下了茧子和清晰的腐蚀痕迹。是什么让他日复一日坚持?“习惯了”,轻描淡写的一句让陈世煜顿生敬佩。
在试验区潜心科研的日子里,白天做试验,晚上处理数据、翻阅文献,偶尔散步打球,内心平和安宁。慢慢地,陈世煜喜欢上了这种平淡、规律而又充实的生活。“试验前期进展并不顺利,那几天食不知味,脑海里整天想着数字,一次次请教毕业的师兄、厂里的师傅,一轮轮调试设备到深夜,持续数日,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参数和调试方法。那一刻,我感到所有付出都值得了,也开始懂得,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可能艰苦,但精神却无比满足。”
大城市的便捷与繁华固然吸引人,但在偏远之所,只要能够发挥所学为国家作出贡献,我亦甘之如饴。北理工从延安一路走来,红色基因镌刻在每位北理工人的血脉中。作为北理工人,“科技报国”就是最嘹亮的口号。尽己所能,为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贡献力量,让祖国面对风云变幻更有底气是我们的使命。
心之所归,何恐孤寂;梦的舞台,不惧偏远!
李丽:报效祖国是一件浪漫的事
“我有一个偶像,就是我们北理工老校友,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院士。在校期间,经常能够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中听到彭院士的事迹。每每见到荧屏上的彭院士,我都激动不已。能够有幸追随偶像的脚步,一辈子投身核工业,是我的荣幸。”收到中核集团某公司的录用通知书后,化学与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广西籍2021届本科毕业生李丽激动地说道。
“在北理工学习成长的四年中,潜移默化间,‘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用科学技术报效祖国’的信念,在我心中逐渐形成并愈发坚定。”从入学时的火热军训、润物细无声的红色校史,到浓厚的“科技报国”氛围,北理工的红色基因深深根植到李丽的血脉之中。“2020年,学校80周年校庆举办的科技成就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幅幅图片、一块块展板,身处展厅之中,我为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所理工科学校的学子而感到自豪,对用所学报效祖国更加心生向往,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浪漫的事。”
“去年校庆前夕,已经95岁高龄的彭士禄老院士给母校打来视频电话,祝福母校80岁生日快乐。当时我刚刚大四,正在找工作,彭院士的话语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作为新时代北理工学子身上的历史责任,坚定了投身国家重点领域的决心。”不久之后,中核集团某公司的宣讲会在学校举行,李丽主动向企业递上了自己的简历。“在准备面试的那几天里,学院就业指导老师向我推荐了《大山里的共和国建设者》纪录片。我看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批为将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建设起来的前辈们,在大漠深处奉献青春和生命的故事。无怨无悔的崇高信念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多么希望能够成为他们中光荣的一员。”
“收到录用函的那天我特别激动。虽然可以7天内回复,但我在收到的那一刻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同意,同时谢绝了其他有意录用我的单位。我感觉我这一辈子就认定它了。”李丽签约的单位地处甘肃的偏远地区,而且因为工作特性,也具有一定职业风险,对于李丽这位南方姑娘来说,挑战不小。身边人都劝她“再想想”,父母也表达了希望李丽回到南方城市就业的愿望。“我毫不犹豫地告诉所有人,我坚定地选择去中核!”李丽说,“多年来,我在北理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让我有足够的信心面对陌生的大西北。书本中讲到的金戈铁马、大漠孤烟,让我向往!”李丽的眼中闪过了憧憬和向往。
得知李丽要去大西北工作,导师虽有不舍但非常欣慰。“导师告诉我,能够投身国家重点领域,为强大祖国贡献力量,是作为北理工学子的使命和光荣”。李丽说,“导师还帮我联络到了前几年去那里工作的学长,他们告诉我他们在那里过的很充实、很幸福,这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四年来在实验室的动手实践和老师们的耐心指导培养了我胆大心细、专注认真、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等品质,这些也将伴随着我未来的工作生活,让我一生受用不尽。”“我很感谢北理工这四年对我的培养。”回忆起做毕业设计的阶段,李丽感慨良多。
大四下学期受到疫情影响,李丽返回学校时已经是3月下旬了,那时的北京春意正浓,但李丽的毕业设计却仍在“寒冬”。“实验进展非常缓慢,屡屡失败,我感到自己几乎就要放弃了。”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导师关心并鼓舞着李丽,给予她悉心的指导。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也积极想办法,耐心指导李丽完成实验,帮助她如期完成毕业设计。面对崭新的工作生活环境,李丽充满了期待,同时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能用所学为国家重要急需领域的发展贡献一点点力量,是我最大的愿望,也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学校多年对我的培育,无愧于北理工人的称号,无愧于血液中传承的红色基因,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如今,李丽已经成为了中国核工业大家庭中的一员。师长的教诲、校友的鼓舞,李丽时刻记在心头。“每当我向同事介绍我来自北理工的时候,都会有强烈的自豪感。今天,我为身为北理工人而骄傲;未来,我希望北理工能为我感到骄傲!”
林天梦:把个人理想融入家国事业
2013年,他来到星空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星空(中国),开启了八年求学生涯;2021年,硕士毕业,他通过四川省选调生选拔,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为人民奉献,让更多的人收获幸福。”是四川省选调生、北理工管理与经济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21届硕士毕业生林天梦的愿景。
“本科期间,我在学生工作中体会到了为同学们服务的幸福感和价值感。因此,在大四毕业的时候,我选择了保留研究生资格留校工作,成为了管理与经济学院2017级本科生辅导员。”到基层去工作的念头,源自林天梦两年的北理工辅导员经历。从学生到老师,从台下到台上,时光匆匆,在林天梦辅导员生涯即将结束时,他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一天晚上加班结束后,同学们在教室等我。进入教室的那一刻,我整个人都愣住了,脑子里面一片空白,我的学生们聚在一起,精心布置了教室,黑板上写着‘今天621,天梦我爱你。’”以真心换真心,林天梦用真诚的付出感动了每一位同学,同学们自发的送别也温暖了林天梦。“可能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的学生们是我一生的骄傲。”林天梦自豪地说。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中,我有幸参加了群众游行方阵。当亲眼看到一个个震撼的方阵从身边经过,听着身边师生热烈的欢呼声,我的内心升腾起无限的自豪与荣耀,深深感受到了祖国母亲的强大,一种立志投身党和国家建设的愿望油然而生。”然而,到底怎样的工作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能够为党和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毕业之际,面对各式各样的选择,林天梦也曾彷徨。在从事辅导员工作期间,林天梦身边有一批优秀的北理工师长与同事。他们帮助他更深入地了解了一线基层干部工作的内容,并鼓励他一起投身这个伟大的事业。
“在学校八十周年校庆的时候,我加入了晚会工作组,期间有幸和一位在方山县有基层工作经历的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他向我讲述了他在方山县桥沟村工作的日子,基层干部通过自身努力‘推动一线建设’的故事着实令我感动。”要助力方山县精准脱贫,就需要统筹包括学校、政府和村子在内的各种资源,这对一名基层挂职干部而言是极大的挑战。“这种综合统筹的能力,只有在基层一线的工作中才能锻炼出来,这也是我需要进一步历练的。”时至今日,林天梦仍对这位老师敬佩不已。
“2020年,是北理工建校80周年,红色校史中老一辈北理工人艰苦卓绝‘创校报国’的动人事迹,让我感到红色基因在自己的血脉中涌动。在北理工的成长,让我愈发深刻认识到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自我所具有的巨大价值。而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和追求。我逐步坚定了报考选调生,深入基层一线的决心。”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正是年轻人实现个人价值最好的“练兵场”。
“回忆在北理工的八年岁月,我要感谢学校对我精心的培养,让我成为了一名勇挑时代重任的有志青年。北理工是我的家,无论在何处,我仍将深沐‘北理之恩’,怀着这份感恩之心,我将努力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用实际行动为母校和选调生增光添彩。”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到基层一线实现个人价值,这是林天梦无悔的选择。
幸丽娜:饮水思源,为家乡发展尽己所能
“我的家乡在贵州,我小的时候,家里人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土坯危房崖边悬。2008年奥运会时,我就从电视里看到了家乡和大城市的差距,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为家乡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提起自己的家乡,北理工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21届硕士毕业生幸丽娜颇有感慨。为了实现这一愿望,2021年,幸丽娜积极准备,通过了贵州省选调生的考试,即将投入家乡建设的大军中。
2014年,考入星空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星空(中国)后,幸丽娜结识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也更加让她意识到了贵州与发达省份之间的差距。但也是在北理工,幸丽娜亲眼见证了学校落实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对口扶贫山西省方山县,在产业、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帮助当地取得了丰硕的脱贫成果。“这让我对家乡未来的发展有了信心,也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要想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现状,除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外,还需要我们青年一代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承担建设家乡的重任。”
在北理工的七年学习生活,幸丽娜在为自己成为一名北理工人而自豪的同时,也感到惶恐,唯恐走出校门后无法担得起“北理工人”这个响亮的名字。“还记得2020年底,一位优秀的学姐在‘互联网+’大赛决赛现场豪情满怀地一句‘要让世界见证卫星互联网测量的中国力量’,道出了北理工人的使命和担当。当时的场景在我脑海中时常浮现,令我深受触动,也坚定了我报效祖国、反哺家乡,为贵州建设出一份力的决心。”
“我的父亲也是一名基层工作者。从我记事起,他就一直工作在田间地头,至今已坚守了29个年头。除了学校注入的红色基因,奋斗在建设家乡一线的父亲也给了幸丽娜鼓舞和触动。她清晰地记得,在2019年寒假返乡期间,她与父亲一起看望帮扶的贫困户。离开时,一位老人不顾劝阻执意将幸丽娜父女送出很远,还把一个装着热鸡蛋的布包裹塞进了父亲怀里。“收下吧,你今天还要在外面跑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上一口热乎饭。”老人对父亲的嘱咐,让她第一次看见年近半百的父亲红了眼眶。谈起这个故事,幸丽娜十分感动。沉甸甸的布包里装的是老人对父亲的关爱和不舍,是贫困群众对扶贫干部的感激之情,更是贫困地区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情期待。“父亲29年的倾情付出,让我对基层工作者充满敬意,也让我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帮助更多贫困群众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从危房改造到人饮工程,从脱贫攻坚再到疫情防控阻击战,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背后是如幸丽娜父亲一样的众多基层工作者长期辛勤付出的结果。
“在2019年学校组织的基层选调生座谈会上,我有幸聆听了一位广西籍博士师兄的故事。他是一位北理工培养的博士,毕业后放弃高薪,毅然回到家乡广西,参与基层建设。他的事迹对我触动很大,我仿佛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经过深思熟虑,在毕业之际,我报考了贵州省选调生。我希望回到贵州,参与家乡基层建设工作!”在考场里,幸丽娜看到了千千万万和她一样的考生,感受到与诸多同伴同行的强大力量,感到无比的幸福,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只要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用实际行动在基层工作岗位上绽放青春梦想,我们的家乡就一定会迎来振兴的时刻和腾飞的未来!”这是幸丽娜的自勉,也是她与万千投身基层一线的青年人的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