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写】郭丽萍:与学生共同成长是我最大的满足

【编者按】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专题报道,全面展现学校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生动讲好北理工人的奋斗故事,广泛凝聚学校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期推出北京市教学名师郭丽萍的报道,让我们一起聆听她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故事。

“当初选择做教师,我决心要做照亮别人的蜡烛,回首从教30年,才发现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自己,终身学习,永远成长,真幸运!很幸福!”从第一次站上讲台至今,郭丽萍已从教三十个年头;回望从教岁月,郭丽萍对于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热爱绵绵不绝。

一上讲台,“火力”全开

微信图片_20211101144319.jpg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生活中,我并不是一个非常外向的人,但是站上讲台那一刻,我仿佛变了个模样。”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主讲教师,郭丽萍每年负责多班授课,年度课时总数都在240课时以上。三节课连续上下来,年过五旬的郭丽萍声音依旧清亮、妙语连珠。在郭丽萍眼中,授课强度和人数都不成问题。“即便是疲惫、困倦时,只要一想到第二天要上课,我感觉自己立刻精神了,随时可以上讲台。”这份对于讲台的热爱,郭丽萍保持了30年。

1988年,21岁的郭丽萍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到太原师范学院工作,第一次走上讲台,讲授《中国革命史》;不久后,在山西省第一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上,郭丽萍获得了文史组第一名。“青教赛给我的感觉如同登山,登顶一座山之后,会渴望下次登顶的感觉;青教赛的课程是百般打磨之后呈现的结果,在讲课中把每一个亮点抛出、升华,击中听课人的内心,让我知道原来我可以做的这么好。所以,在青教赛之后我非常期望每堂课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郭丽萍在工作同时读完了在职研究生;2000年,郭丽萍回到北京,分别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完成了博士和博士后的学习工作;2005年博士后出站后,缘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郭丽萍放弃了来自首都某博物馆的工作邀请,选择留在星空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星空(中国)任教。讲台是有魔力的,站在上面,郭丽萍可以“火力”全开,用最饱满的热情和激情上好每一堂课,用最真诚的心意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

抓好“两备”,涵育一堂好课

微信图片_20211101144456.jpg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上好每一堂课,郭丽萍针对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备课对我而言有两个层面,备内容和备学生。”郭丽萍介绍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兼顾统编教材与教学、历史和现实两组关系,在不同的年份,面对不同的学生,郭丽萍会有不同的思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将今年的教学主题定为‘纪念’,借助相关活动资源来丰富课程内容,比如,请延安儿女进课堂讲述父辈的抗战故事。”

对于听课的学生,郭丽萍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有参与感、课后思考有收获感、课程结束有成就感。“同样是讲人生信仰,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我会详讲彭士禄、钱学森;而对于文科专业的同学,我会用熊向晖、闻一多的人生故事来举例说明。”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熟悉的人物故事开展教学,这是郭丽萍的课程匠心。

除此之外,串好“课程线”也是郭丽萍授课的诀窍。对她而言,一堂好课由问题线、故事段和升华点贯穿而成。

问题是一堂好课的线索,比如近代中国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围绕“选择”主线,郭丽萍从谁的选择、手段选择、制度选择等多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与老师一同思考,使课程主线清晰呈现;故事是课堂内容的血肉,郭丽萍以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让遥远的历史人物走出书本,与学生建立情感共鸣,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背景和课程内涵;精神是课堂内涵的升华,针对学生知识盲点或思想困惑,郭丽萍在每一节课结束时都会用一两句话总结提炼要点,点亮思政课价值引领的主题。

“有层层深入的问题线、有生动鲜活的故事段、有亮点主题的升华点,一节课的内容就准备好了。”娓娓道来的不止是授课秘籍,更是郭丽萍对课程负责、对同学负责的师者之心。

入情入理,与学生共同成长

微信图片_20211101144013.jpg

郭丽萍和学生们在一起

“以前听学生讲,上课的时候特别想‘分’老师一个眼神,这让我猛然意识到学生对于课堂的需求远远不止于知识层面,更有内在需求。”近些年来,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以及自身阅历的不断丰富,郭丽萍对学生的内在需求愈发关注,在把课程理论讲透之余,她十分注重建立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我觉得每位同学对于《纲要》课程的诉求是不一样的,近几年我非常关注同学们在知识之外的、尤其是个人成长方面的诉求。”郭丽萍说。

2012级机械与车辆学院本科生彭浩楠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郭丽萍相识,2015年,两人又在一次活动中重逢。谈到课程收获,彭浩楠认为是一个人要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怀有敬意,一个国家要让人民对于自己国家历史持有共识。“我在郭老师的课堂上学到了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见解——‘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钱穆《国史大纲》),这让我对国家历史充满了敬重。”彭浩楠分享道。“在场的老师都鼓掌了,课程结束两三年,他还能如此清晰地记忆理解,说明我的教学在他人生中留下痕迹了,我感到满足并自豪。”讲到此处,郭丽萍言语中充满了感动。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郭丽萍也着重设计了与现代年轻人更贴近的课程形式——VR与微课。郭丽萍主持VR技术应用于教学项目“重走长征路”,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学生对于革命年代、革命历程的情感共鸣;微课则是由郭丽萍全程指导学生制作,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同步完成,最终以短视频的形式在学期末进行统一展示评比,极大增强了学生课程参与感和成就感。“我和同学们一样,在学习数字媒体技术,目前已经学会了图片处理技术,未来还想进一步提升视频制作技术。”郭丽萍笑着说。

“我希望能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更好地理解现实,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增强对于我们现实制度的认同,增强民族复兴的信心,为培养领军领导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于未来,如何将校史校情进一步融入课程,在《纲要》课程和新设立的《中共党史》课程中突出学校“红色育人路”,是郭丽萍想要实现突破之处。

“终身学习,永远成长”,三十载征程走过,郭丽萍孜孜不倦,能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是一位老师最大的满足,也是她始终坚守的教育理想。

微信图片_20210309173038.jpg